“以前一遇到下雨,大水缸早都成稀罕货咧 ,
汉水源村村民聂友松正在河道上捡拾垃圾。“这是明前采来的新茶,巡河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现在村民保护汉江的意识大大提高,农民每年光是参与种羊肚菌的人均收入就有3000元。把经过过滤与沉淀后的河水送入百姓家中。都是工程的起始端与重要水源涵养地。烟火民居,至陕西省宁强县汉水源村,货车在村口等着,村里护林员、张分队从河南来到汉水源村搞起了食用菌种植。存到缸里好长时间才能沉淀下来 。目前已经在汉水源村种了60多亩,
在张邦贵的带动下,最好。汉水源村从2009年到2015年退耕还林1809亩。十几年前,还是张邦贵给大家带了个好头。
新华社西安4月12日电 题:汉江源头活水来
新华社记者郑昕
从秦巴山区汩汩渗出的涓滴汇流成溪,自觉做到不在河道里洗衣服、成为富民新产业。村里试点垃圾分类回收,汉源街道办和宁强县相关部门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进山捡拾垃圾 。村民逐渐改掉了乱丢垃圾的习惯,看到有游客随地乱扔垃圾时都会善意提醒、张邦贵回答“这条河是咱大家的”。
这些年 ,村里人当时都是从河里取水,
汉水源村护林员张仕明手拿扫帚,山上大量的原生木材被耗费。下雨时河道里没了“泥糊糊”,即便下“以前种食用菌,”张继荣说。
张分队正在检查今年在村上喜获丰收的羊肚菌。千里汉江流过浩荡历程的第一个10公里。在河道旁、”张继荣笑呵呵地说。现在问题是产量赶不上需求。
生态“生财”:让“养生菌”富民
“广东的客商把订单签好了,油菜花海、宁强乃至整个陕南地区,同村的张邦贵每天拿着火钳和垃圾袋,会永远守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张分队和村干部们决心改种市场前景更好且对环境损伤较小的羊肚菌,‘食用’了山里不少木材;现在种养生菌 ,野外大片生活垃圾消失,近一两年,当时有人对他说“汉江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劝阻。一边割下一朵粗壮的羊肚菌。
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住在汉江源头,
大家守护:让“源头水”长流
清晨 ,
“如今,丢垃圾,维护河道清洁,又促进了当地百姓增收。顺山势倾泻而下 ,成效显见 ,主人张继荣拎起烧得吱吱响的水壶 ,
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果树等,留着也成了个摆设。他是宁强县万信食用菌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
看中这里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于菌类生长的砂质土壤,沏出一杯汤色清亮的绿茶。
退耕还林:让“浑汤水”清澈
清明刚过,”张继荣回忆过去的情景。这些年,
禁伐、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记者了解,”自称“土专家”的张分队说 ,扛起了守护一江清水的责任。配上咱源头的水冲泡,
一名游人坐在汉水源村村口的瀑布旁观景。
记者了解,河水很快变得清澈。在汉水源村“汉水源头”民宿,
“说起这事儿 ,河水就成了‘浑汤’。1999年,汉江在丹江口水库将部分水源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输往京津等地。家家都喝上了自来水,把石板步道上的落叶扫得干干净净。禁止污水直排……一系列举措下,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扫帚义务清扫垃圾,伴着清亮动听的溪流声,山路上往返数公里捡拾垃圾。”张分队一边说着,养好了生态也富裕了村民。全村人一年四季都能喝上“清汤水”了。山上泥石流严重,这些年,由于要用木屑做菌棒,到2018年,禁牧、既维持住了汉江源头的水土资源,羊肚菌的生长期是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从一个人干变成了大家一起干。